学位点评估
黑龙江大学2020年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作者:     时间:2022-02-28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一、 总体概况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0年,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等11个学科门类的研究生学科专业。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目标为世界一流,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6个主干学科的学科群建设目标为国内一流,理论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学3个主干学科的学科群建设目标为国内先进。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和工程学科三个学科仍处于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排名均有进步。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8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0个。学位授权点布局和结构显著优化,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省属高校前列,国内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已经初见成效。

目前,我校共有博士生导师184名,包含13名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856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00余名。2020年度通过校内遴选程序新增博士生导师16名,新增学硕、专硕导师115名,引进博导3名,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奠定强有力的师资基础。我校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5925人,涉及130个学科专业(领域),在校博士生501人,涉及42个学科专业。2020届毕业生1913人,就业率为80.19%,其中协议就业率49.66%,升学、出国为5.65%,其他就业形式24.88%,研究生毕业率、就业率稳中有升。

我校共34个学位授权点参加本次周期性合格评估,涉及范围广、维度多,全方位考察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与水平。

二、 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改革,着力打造思政育人格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促进文明互鉴的优秀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导师—辅导员—研究生”三级思政工作力量,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建设高水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组织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挖掘研究生课堂中的思政资源,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覆盖面,通过抓顶层设计、抓带头示范、抓教研交流、抓评价改革,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3.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开展纪律教育与管理。聚焦关键节点,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通过主题党日、班会、主题宣传、演讲辩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召开多场学习专题会议,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校不断积极创新,根据文、理、工、农等学科各自的研究生培养规律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力争满足不同学位授权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开拓创新,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我校严格执行《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暂行规定》,对培养方案适时进行修订,对课程设置安排、任课教师聘任、研究生学习情况认真考核,对研究生教材选用、成绩管理进行监督评价,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我校积极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搭建研究生能够广泛参与的科研创新平台。对2019年度批准设立的199项创新项目进行结项评审,项目合格率达98%,其中31项被评定为“优秀”;开展2020年度创新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共立项218项,预计资助项目经费73万元。学术交流方面,对2019年度举办的3项研究生论坛、9项国内外进修访学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资助电子工程学院等34组代表队参加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其中21组获东北赛区二等奖、7组获东北赛区一等奖,6组获全国总决赛团队三等奖,集体获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奖。引导各培养单位与条件成熟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20年我校共与校外企事业、科研院所新建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6个。至此,我校已拥有省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示范基地1个,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2个,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立德树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根据《黑龙江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文件,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从多方面入手,强化研究生导师岗位制管理、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并积极配合开展国家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2020年我校共新增列博士生导师16名、引进博导3名,新增列硕士生导师115名;共有134名博士生导师、569名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和463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注册合格。与此同时,开展2020年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及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推荐工作,校级教改项目立项28项,其中推荐省级立项8项,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探索。按照国家专业学位点建设要求,积极参与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与相关培养单位、职能部处通力合作,顺利完成我校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强化我校的专业学位的发展与建设,为培养具备行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

与此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强调高校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逐步推进落实校院两级的导师培训制度。这是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德师风的根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表现,这几个方面是建立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抓手。

深化落实,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学校依据国家、省级政策文件精神,制定并出台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系列文件,构建了涵盖研究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等研究生奖助体系。2020年107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共计229万元;3144人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奖励金额共计3006.2万元;16人获得高水平硕士生生源奖学金,发放金额15.2万元;51人获得推免生奖学金,奖励金额共计25.5万元;发放5552人次国家助学金,发放金额3108.2万元;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27人;协助311名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最大程度地帮助我校学子解决困难、完成学业。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黑龙江大学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化发展路径,以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为抓手,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鼓励各学院开放专业课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大自主性和开放性,同时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工作,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公共外语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开设外语跨学科实验班3个、小语种零起点班9个,突出外语支撑;面向研究生开设体育公共选修课18门,受益学生近500人,将体育课学分纳入公共课程学分体系,实现“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破除“五唯”顽疾,开创研究生导师评价新篇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具体要求,黑龙江大学以破“五唯”为导向,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着力打造新时代综合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出台《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管理办法(暂行)》,旨在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导师资格聘任与招生注册环节,加大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的考察,不完全以论文数量、人才头衔等情况作为考察导师的单一标准,更加注重考察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学术道德、健康心态等方面的培养与引导。

培养高质量、创新性人才,是学位授权点的核心任务,是衡量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形成人才培养的黑大特色。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构建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倡导跨学科、跨学校、跨单位、跨国度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导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使其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规范培养流程, 总结有关研究生导师开设“专业导读”课的经验,规范和加强“专业 导读课”建设;严格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程序;完善研究生科研成果激励机制,激励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五、未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完善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研究生招生、日常培养、学位授予、导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建立符合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规律,同时彰显我校教育特色的教育制度

2.加大招生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定点联系等多维度、全方位进行招生宣传,扩大推免生比例以及本校学生报考比率。

3.增加学生线上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4.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前沿讲座,提升学术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规范培训,切实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能力。

5.为我校不同学位点进行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学位点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在严格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切实为其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帮助,确保我校文、理、工、外不同学科保持自身优势与特色,不断向好发展。

分享到: